欢迎进入西安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先进园区能否成功复制?

23年07月27日

今年121日,日本企业尼吉康株式会社与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以下简称苏宿工业园”)正式签订投资协议,投资建设高科技电容器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两亿美元。为什么选择到仅有3年历史的苏宿工业园去发展?日科能高公司表示,苏宿工业园具有完善的投资环境及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苏宿园区能享受到和苏州工业园区一样的优质服务。


  近年来,产业转移大潮席卷东西部地区间、省内区域间。在承接产业地区,工业园区以其集约化发展、管理带来的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成为各地的建设重点。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各地园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因配套设施差而长时间空置、工业园成为集中污染源等现象屡见不鲜。


  以苏州工业园成功经验为模板的苏宿工业园,面临的是与前者相差甚大的经济发展、管理和意识水平。他们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优质的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先进的发展理念能否顺利复制?产业怎样实现良性转移?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为什么要复制苏州工业园区?

    复制一个较为成功的工业园,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复制了一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


  “就像一滴墨水在清水中扩散一样,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苏宿工业园区环保局副局长蒋效军这样看待产业转移。


  苏州市和宿迁市代表着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两极。苏州市在实施“退二进三等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有大批企业需要重新选择发展空间,而宿迁市则有相对宽裕的地域面积和环境容量。双方的合作是水到渠成,苏宿工业园正是双方共建的重点项目。


  为什么采取工业园区复制的方式?蒋效军表示,工业园区是保障产业良性转移的重要手段。复制一个较为成功的工业园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复制了一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


  苏宿工业园区从规划之日起,就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宿迁当地实际,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把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


  苏州工业园无疑是国家级开发区中的“明星,作为我国和新加坡的重要合作项目,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综合发展指数在国家级开发区名列前茅,并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综合吸引力最强的中国开发区之一。而据调查,自开工建设以来,前来苏州工业园考察学习的各地代表络绎不绝,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的案例却并未有先例。


  那么,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宿迁,要模拟建设一个“苏州工业园,这可能吗?


  经过3年多的实践证明,苏宿工业园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从2007年至今,苏宿工业园较完整地复制了苏州工业园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方面的经验,尤其突出了规划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融集约、紧凑、效益和环境为一体,已成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工业园。


  截至2010年年底,苏宿工业园完成业务总收入1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2亿元;税收收入4000万元,实际到账外资4031万美元,进出口总额7000万美元,新批外资企业注册资本3447万美元,新批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9亿元,新增就业人口1800人。


  2010年,园区公舍(一期)、明日星城(一期)全面投用,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邻里中心封顶装修,国际名车广场正式启动。2010年园区新注册工业项目6个,协议总投资额达19.6亿元。总投资15亿元的长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半导体新能源中大功率器件封装项目正式开工,是苏北亩均投资强度最高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苏宿工业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广泛认可,已经具备了独立地开展招引大项目的底气和实力。


    大半年时间只做规划


    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这部分工作往往最关键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占地10平方公里的苏宿工业园显得空旷和寂静,设施齐全的园区公路两旁,除了已经入驻的几家企业静静矗立,没有想象中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不少人初次到园区都有这样的感觉。蒋效军告诉记者,苏宿工业园区200611月签订了开发协议,次年7月才正式启动基础建设。不少人曾为他们着急:“怎么还不动工?你们在干什么?


  “规划。蒋效军说,大半年时间一直在做规划。在编制规划时,园区建设者对区域地形进行了全面精确测绘,开展了现场情况细致调查,在此基础上,将给水、排水、电力、消防、通信、供热、燃气、环保及污水等8个专项规划与区域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他随手向记者拿出了一摞材料,各种航拍图、地形图以及设计图纸应有尽有。


  “关键是规划以及规划的执行。谈及园区成功复制苏州工业园的经验,曾亲历苏州工业园开发15年,又赴苏宿工业园开疆拓土的蒋效军道出了核心。苏宿工业园在复制苏州工业园的同时,遵循了其整体开发、整体规划,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的开发理念,并严格执行,一脉相承了苏州工业园的建设经验。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等的规划制定是“同步制定,即由规划部门牵头,涉及到的各相关部门同步各自做专项规划,最后整合而成总体规划,导致的结果是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成了两层皮,执行难度较大。而蒋效军所在的工作团队则实践了共同规划,即由各个部门共同编制规划,在制定时即互相沟通协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各部门之间就没有了隔膜,易于规划落实。这一经验同样来自苏州工业园区。


  “先地下,后地上,先做看不见的工作,而这部分工作最为关键。缺乏长远眼光、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会导致不断返工和资金浪费。苏宿工业园在建设时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并突破了不少现实层面的问题,坚持把地下工作先做到位。


  园区每一时段入驻企业的规模、性质、数量不同,相应的配套(比如污水管网建设)是一次性完成,还是分阶段进行?苏州工业园的做法是一次到位。据蒋效军介绍,1995年动工建设,按照既定规划,苏州工业园园区污水主干管网直径2.2米,最大埋深达地下11米。尽管当时一期开发的园区西面,距离污水处理厂17公里,且最初污水量很小,但管理部门还是按规划配套污水管网。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污水干网没有进行任何改造,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后期开发建设成本。


  但在宿迁,由于资金等现实制约,这一理念的实施并不顺利。因资金瓶颈,当地自来水公司无力完成自来水管网的铺设。为了维持原规划正常实施,减少后续重复施工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苏宿园区开发商先行代建,费用从以后的自来水费中抵扣。


  与此同时,本地区以前确定的排污总量指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园区一方面大力争取修订相关指标数据,一方面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以及中水回用降低排污总量。在多方面的努力下,虽然有所妥协,但苏宿工业园规划的前瞻性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实施。


  在设计处理能力两万吨的苏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虽然目前入厂水量远远小于设计要求,但污水处理设施仍在运行。据介绍,现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处于亏损阶段,园区每月支付十余万元的运行费用。污水处理厂相关负责人对未来则颇为乐观,随着园区入驻企业逐渐增多,将来满负荷运行不成问题,因为相关配套管网已经建设完成。


    怎样坚守环保底线?


    对于不符合园区相关入驻要求的企业,不能简单地拒绝,而要深入分析其污染隐患等具体情况,向地方招商负责人解释其利害关系,让其主动放弃隐患项目


  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特别是招商的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博弈在所难免。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大潮中,各地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园区招商工作高度重视。不少地方出台了很多加快项目引进审批的“一站式、限时审批特色制度,不少地方甚至推行全民招商,每个政府部门包括环保局都有招商的硬任务。


  面对这样的“力度、时效和工作压力,园区管理者对入驻企业几乎没有遴选的余地,当然也无法避免部分企业超出了园区自身定位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就给环保部门提出了两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其一,从发达地区迁入不发达地区的企业能否保持原来的排放标准?其二,环保部门如何把好入园关?在招商压力下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


  仅2010年上半年就婉拒7个项目入驻的苏宿工业园,他们的环保部门可算是相当幸福。他们如何协调其中的矛盾?


  蒋效军说,要保持园区既定规划执行和环境不受损害,环保部门首先要下功夫管理好园区既有企业,使其尽可能提升环保水平。对于不符合园区相关入驻要求的企业,不能简单地拒绝,而要深入分析其污染隐患等具体情况,向地方招商负责人解释其利害关系。


  据他介绍,某个材料加工企业在入园之初,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污水中经常因润滑剂等物质混入而达不到污水处理厂入水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督促整改之外,园区环保部门在污水入厂之前安装了监测装置,及时监控,如果相关污染物超标则拒绝其排放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严格监管之下,这个企业最终通过活性炭过滤等措施使污水稳定达到了入厂标准。


  此外,在企业入驻园区之前,园区开发者均要进行多方的详细考察,特别是环境隐患较大的行业,苏宿工业园区环保部门不仅要考察其能否满足清洁生产条件,还要对这一行业目前普遍应用的工艺技术水平进行考察。“不令人放心或者不适合园区定位的企业均被婉拒入园。


  与此同时,产业转移较为成功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蒋效军介绍说,可成集团是目前为止搬迁到苏宿园区的最大企业。作为占地面广、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成集团在发达的苏南地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从土地使用角度来说苏宿工业园可以较好地满足其要求。这个企业搬迁过来的时候自行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


  产业市场部集体采访,中国环境报记者姚伊乐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