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西安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地下水环评有了技术规范

23年07月27日

中国环境报记者 郭薇


  环境保护部历时7年完成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将于今年6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导则》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环评工作已经从关注地表以上的、可见的(或可听的)环境影响,逐渐向地下的、隐蔽的影响延伸,是环保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空间污染防范体系的又一新举措。同时,《导则》的发布,也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地下水环境问题急需环评技术导则


  近九成地下水遭受污染,相关环评随意性较强,导致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下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这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地区含水层疏干,在造成大范围降落漏斗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引发了诸如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地下水污染正由点状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状污染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污染程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有关专家认为,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因地下水污染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间接损失则无法估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问题。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前,很多环评单位已经开展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但是与大气、地表水和声环境影响评价相比,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深度往往随意性较强,评价结论也缺乏可比性,进而导致污染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有效性大打折扣。


  他说,无论是从控制日趋严重的地下水环境问题的角度,还是从地下水环评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角度,都急需一部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导则。


  技术导则强调环境影响预测


  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点制定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导则》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不仅适用于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且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建设项目的环评。规划环评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执行。


  《导则》在对不同类型建设项目造成地下水环境影响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规定了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途径、影响的机理及影响的程度等指标,作为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判据,给出了判断评价工作级别的分级表,分别对一、二、三级评价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求。


  这位负责人说,《导则》规定了地下水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内容和要求,给出了详细的现状评价方法;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性原则、预测范围、预测时段和预测重点,并对不同类型建设项目预测因子的选取分别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了对任何类型的建设项目都应进行同等深度的多方案影响预测;规定了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和要求,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


  《导则》要求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点制定,同时给出了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应考虑的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途径。